当前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成都市启动近期常态化核酸监测 核酸检测点混检免费政策停止实施

来源:成都日报2022-08-15责任编辑:吴雨遥

  记者从成都市卫健委获悉,为严格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充分发挥核酸检测对科学精准防控的重要支撑作用,及早发现潜在新冠肺炎传染源,快速采取防控措施进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就做好我市近期常态化核酸监测工作做出如下部署:

  严格执行

  “入川即检”工作要求

  所有省外来(返)蓉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完成现场第一次核酸采样,切实减少风险人员脱管时间,做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各区(市)县要在物流园区、货运停车场、大型批发市场等货车司机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配备足够力量,为所有(包括省内抵蓉)货车司乘人员提供免费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并坚持入园必检、入场必检,在蓉期间每日1检。

  扩大重点人群

  监测范围和频次

  对启用期间的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海关、边检、口岸工作人员,航空服务人员,国际道路和铁路货物运输工作人员、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人员、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相关医务人员每日1检。

  对邮政快递、外卖、同城即时配送、酒店服务、装修装卸、交通运输、商超及农(集)贸市场、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除外)、疾控机构、养老机构、福利院、殡仪馆、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电影院、网吧、电子游艺厅、酒吧、KTV、歌舞厅、物流园区、建材市场、大型批发市场从业人员以及基层协查人员(含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物业、保安),学校和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后勤人员,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每3天1检。

  对规上工业企业、房屋市政工程建筑工地、市场监管系统、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景区公园、宗教场所以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和托幼机构学生、培训机构学员、五小行业从业人员、流动自由职业者、养老人员、康复人员每7天1检。

  切实做好

  愿检尽检工作

  各区(市)县要科学设置采样点位,为市民群众“愿检尽检”提供便利,引导其落实好个人防疫责任,各区(市)县采取在居住小区轮流设立临时采样点的方式,引导市民就近就便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最大限度提升社会面疫情预警能力,减低社会面疫情传播风险。

  目前,我市全域无风险区,市民朋友可正常出行,离蓉无须核酸检测报告;但如需离蓉,核酸检测按目的地城市要求执行。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专业疫情防控组将根据疫情形势和专家评估意见,动态调整常态化核酸监测方式、范围和频次。

  鉴于本轮疫情成都所有风险区已全部“清零”,城市运行和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全市核酸检测点混检免费政策停止实施,即从8月13日8时起,除重点人群和入川即检人员核酸检测费用按原政策执行外,其余“愿检尽检”人员核酸检测按相关收费标准规定收取费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

  权威答疑

  动态增设核酸采样点位、增开台位

  弹性安排开放时间

  成都市卫健委就市民关注的近期常态化核酸监测工作聚焦问题进行统一答复。同时,请广大市民朋友自觉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聚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省外来(返)蓉人员扫入川码后进行核酸检测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答复:省外来(返)蓉人员扫入川码后,3日内须进行2次免费核酸检测。其中,首次核酸检测在入川后24小时内尽早就近完成,间隔24小时后,进行第2次核酸检测。如果入川72小时后仍没有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其天府健康通健康码将被赋黄码。

  启动近期常态化核酸监测后,前往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是否需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

  答复: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前往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不需要核酸检测报告,但市民朋友要自觉做好出示健康码、扫场所码、戴口罩、测体温、保持一米线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除重点人群和入川即检人员核酸检测按规定进行外,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响应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的倡导,以提升社会面疫情预警能力,减低社会面疫情传播风险。

  我市如何方便“愿检尽检”人群进行核酸检测?

  答复:在全市15分钟核酸“采样圈”采样点基础上,我市将重点在物流园区、货运停车场、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工业园区、办公楼宇等区域增设固定核酸采样点,并根据采样需求动态增设点位、增开台位。同时,根据不同区域采样点服务人群,弹性安排采样点开放时间。产业园区、办公楼宇、物流园区、货运停车场、大型批发市场等采样点开放时间要与相关场所负责机构协商一致,尽量方便场所内相关人员采样。

  对核酸检测收费有哪些规定?

  答复: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价格每人份不超过16元,多人混检价格每人份不超过3.5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总费用每人份不超过6元。




电话:028-8454708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66号
蜀ICP备2023034281号-2
公安网备案:51019002006033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四川社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