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工作要求,根据四川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的通知》(川民发〔2022〕169号)、《四川省民政厅关于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能增效的通知》(川民发〔2023〕11号)和《四川省民政厅关于组织实施2023年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提能力”工程的通知》(川民发〔2023〕24号)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要求,将由嘉陵区民政局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及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治理体系,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结合都尉街道冯家桥社区实际情况,以“贴心关爱型”社区为方向探索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项目。
(二)社区背景
南充市嘉陵区都尉街道冯家桥社区位于都尉街道办西面,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辖14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853户4142人,户籍人口1586户3551人,社区办公阵地设有会议室、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微型消防站、党群活动室、养老服务中心等。
社区辖区有企业单位85家,包括吉利、红狮水泥、新希望、志达建材等。结合都尉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南充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及产业园区职工需求,成都大同社工搭建冯家桥社区老人、青年职工的沟通交流平台。
(三)特殊困难群众数据
辖区内共有高龄人口110人,低保人口33人,残疾人口53人,特困人口1人。
二、需求分析
冯家桥社区还房安置人口多,留守老年人、儿童多。辖区老年人多关注身体健康服务,锻炼和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因社区内大多数居民为农村还房至城市,邻里关系淡化;拆迁安置居民和新来的商品房居民之间没有交集;社区文化、关爱服务较少;隔代教育矛盾凸显,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心理互助互爱、老中青三代社交需求较大。
三、实施策略
项目坚持以“贴心关爱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冯家桥社区坚持阵地建设与服务开展齐头并进的原则,打造“爱逢缘·温暖家·连心桥”品牌。
(一)“爱逢缘”青年服务
联动辖区企业、单位,开展针对青年职工等青年群体的主题活动,服务超500人次,满足青年人的运动、交往需求。
(二)“温暖家”多元服务
针对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体,开展老人主题、儿童主题和关爱活动10余场,服务超200人次,体现人文关怀。
让老人舒心养老。成都大同社工与冯家桥社区共同打造养老服务站,积极社区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在辖区内开展爱心义剪等。设置社区医生、开展老年文化娱乐等普适性活动,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咨询、老年人保健健康知识讲座等个性化暖心服务,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让养老变“享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让孩子开心成长。围绕“一小”友好场景建设,积极开展亲子家庭主题活动、未成年保护主题活动, 开展暑期公益课堂、健康教育等服务,凝聚起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强大合力。
让中青年安心置业。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信息参考平台。借助青年主题交友活动为社区青年搭建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针对青年就业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协商议事发挥青年才智,汇聚青年心声,为社区青年发展和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连心桥”志愿服务
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以退役军人、青年工人为主,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匠拐柺”志愿服务队和“爱逢缘·桥头堡”党员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定期关怀辖区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服务活动3场,服务超200人次。
项目注重老年人身体健康。通过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为辖区高龄老人及残疾人提供健康体检。2023年共慰问辖区高龄、独居残疾30余户,为困难家庭送去慰问物资。
四、实施过程及项目成效
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依托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嘉陵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冯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三个阵地,整合辖区商企资源,链接本地高校资源,充分发挥联动作用,聚焦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体和青年职工的服务需求,开展“爱逢缘”青年服务、“温暖家”多元服务和“连心桥”志愿服务。
(一)服务产出
重点关注社区中不同群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以其需求为出发点,为辖区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改善生活公共设施、优化社区环境,丰富精神文化,提供便捷服务,建设安全和谐的社区。
项目实施以来,成都大同社工针对冯家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青年、老人、未成年人、亲子家庭等不同人群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10余场;动员辖区能人、志愿者队伍、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6场;常态化开展季度关爱巡访,累计服务100余人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群众个案管理服务2个、累计进行个案服务10余次。
(二)示范效应
为建设关爱“一老一少”、特殊困难群体的贴心关爱型社区提供借鉴经验。
1、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与居民幸福感
创新服务模式:冯家桥社区贴心关爱型社区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如开展老年人主题活动、提供困难群众上门巡访服务,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还体现了社区的人文关怀。
整合资源,降低服务成本: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志愿者、企业资源、政府资金等,通过多方合作,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例如,社工动员辖区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便民服务和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增强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节日庆典等,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种参与不仅促进了社区的发展,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2、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多元共治,形成治理合力:社区治理不再单纯依靠社区力量,而是形成了社区、社工、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这种多元共治模式有助于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治理合力,推动社区治理更加高效、精准。
3、树立典型示范,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设贴心关爱型特色社区,在服务模式、治理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推广经验,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发展:通过总结和推广这些典型示范社区的经验做法,带动更多社区参与到贴心关爱型社区建设中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能够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4、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解决实际问题,赢得居民信任:贴心关爱型社区建设注重解决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如老年服务、儿童关爱、环境整治等。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贴心关爱型社区建设的示范效应体现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与居民幸福感、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树立典型示范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与信任度等多个方面。这些效应共同促进了冯家桥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对象
从被动向主动,范围逐步扩大;辖区居民积极从消极转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活环境的改善
环境卫生改善: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清理卫生死角等措施,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社区关系的和谐
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治理项目鼓励居民参与,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
促进邻里关系: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居民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信任,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3、居民能力的提升
参与意识增强:冯家桥社区省级“创特色”项目鼓励社区居民、社区自组织队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参与“创特色”项目主题活动,社区居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
4、服务对象的变化
老年人:对于社区内的老年人,成都大同社工开展了包括提供养老服务、健康咨询、日常关爱巡访等。这些服务使冯家桥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水平有所提升,娱乐生活也变得丰富多样。
青少年儿童:成都大同社工关注社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提供兴趣培养、未成年人保护宣传等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同辈群体之间建立支持关系,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青年:显著增强青年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创特色”社区治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社区青年们参加活动、与各方沟通等,这些过程能够有效提升青年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青年通过参与社区治理项目加强对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的整体氛围和治理效能,也能够为青年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通过参与交友、职业规划就业培训活动,青年们能够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如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他们还能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资源网络。
5、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
满意度提高:随着社区治理项目的推进和成效的显现,居民对冯家桥社区管理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对社区的变化和改善感到满意和认可。
幸福感增强:生活环境的改善、社区关系的和谐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都会使居民感到更加幸福和满足。他们会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社区,愿意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成都大同社工承接的城乡社区治理项目,使冯家桥社区居民在生活环境、社区关系、自身能力以及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方面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